這幾個重點內容和相關工作部署,實現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最終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明確要求。優化政府治理、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們要通過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優化政府職能配置,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作出系統安排,明確了完善宏觀經濟治理的戰略方向和重點舉措。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切實肩負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讀懂中國的五年規劃(計劃)以及中長期規劃(計劃)的內涵,首先就需要讀懂這樣一個“社會主義中國”,要搞清楚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性及其反映出的制度優勢。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包括實現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的區域分工協作、形成互聯互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構建區域經濟運行新機制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形成互聯互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區別于其他省市地區,作為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北京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準確理解其戰略內涵和本質要義,找準戰略行動的著力點和率先突破的方向。
根本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是科學的先進的,是因為這個制度更能滿足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對制度的要求,代表了世界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我們既需要繼承前人不懈奮斗的精氣神,也需要從中外歷史中汲取智慧與經驗。學習“四史”不僅能夠深入了解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力“趕考”的歷史經驗,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代特征和實現路徑,助力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導淮”到“治淮”,體現著淮河治理理念的發展與進步。強調從生態文明的視角加強淮河綜合治理,不僅抓住了淮河治理的關鍵,也開辟了治理淮河的新路徑,必將進一步促進淮河流域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直接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全局性問題。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強對高校輔導員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時代高校的一項重要課題。
“接訴即辦”是指全面深化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主渠道的群眾訴求快速響應機制。通過將群眾訴求直派街道鄉鎮,以響應率、解決率、滿意率為考核指標,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對群眾訴求“聞風而動、接訴即辦”,快速響應、快速辦理、快速反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是民法典有關生態環境立法的基本追求。隨著民法典的頒布實施,民法典確立的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必將在維護人民環境權益、化解矛盾糾紛、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積極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國一直是經濟全球化堅定的倡導者和維護者,積極推動各方共同促進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
用有效管用的制度體系治理國家,是大國競爭的核心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歷史和實踐邏輯證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治理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正確方向。
現代化新征程已經開啟,“十四五”開局即將邁出堅定第一步,我們必須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齊心協力、開拓進取,扎實做好各項經濟工作,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進入21世紀以來,在信息通信技術、生命科技、數據與智能科技等新興科技力量的推動下,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技術時代。單從技術形態的角度來看,當前的技術時代,顯然有別于海德格爾和埃呂爾批判現代技術和技術系統時所置身的那個技術時代,可以稱之為技術時代2.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希望工程以實際行動匯聚愛心,助學育人,為困難家庭青少年雪中送炭,全面彰顯了希望工程的工作成效。作為希望工程的實施機構,持續深入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寄語精神,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辦得更好,既是光榮使命,更是政治責任。
《建議》在未來15年乃至更長時間內對中國發展產生的影響是總體性和全方位的,無論一個人身處城市還是農村,無論他的年齡、職業以及教育程度是怎樣的,其未來的發展與《建議》息息相關。但是,在所有的人當中,青年群體受到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社會政策的每一項變化都會給青年帶來巨大的影響。
產業鏈供應鏈是大國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對企業而言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在這一進程中,民營企業完全可以抓住機遇、奮發有為,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議》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這是黨中央立足國情、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部署,標志著交通強國建設邁上新征程。
順應新趨勢,需要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四個面向”,在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中增強基礎研究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解決“卡脖子”問題,在科技和產業發展中下好先手棋、贏得主動權,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致力于本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在對話和交流中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在歷次黨的全會文獻中是第一次,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奮進新征程,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必須更加注重黨的組織體系建設,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理論性是思政課的基本屬性,重視理論性是思政課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內在要求。只有做到有高度、有廣度、有熱度,思政課才能真正發揮指導作用,幫助青年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加需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看,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保持“歷史耐心”,并非一味等待、無所作為,而是要以對歷史、對時代負責,對人民、對事業盡責的立場和態度積極作為、乘勢而上。